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党群工作>工作动态

援藏干部李建斌:撒下类乌齐最美丽的格桑花种子

文章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8年10月25日 点击数:993 字号:

类乌齐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北部,昌都市北部,平均海拔4500米,县驻地海拔3810米。年平均气温2.5℃。

十月的重庆应该一年中最美的时候,秋高气爽、瓜果飘香,是郊游的好天气。但十月的类乌齐最低温却低至零下4度,远处的山峰早就积起了皑皑白雪。

作为重庆市第八批第二期专业技术援藏干部,开州区人民医院援藏医生李建斌,转眼间进藏已经7个多月了。20183月,李建斌从医院前几批援藏同志口中得知西藏地区医疗条件相对落后,急需一批高素质医疗人才。又想到自己工作了二十几年,有着丰富的临床工作和带教经验,完全符合援藏干部所需的条件,便积极主动报名,背负着沉甸甸的使命,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援藏医生。

 

克服恶劣环境 投身援藏工作

 

“西藏海拔高,氧气含量低,在这里最大的感受就是缺氧,走路快了喘气,说话快了喘气,连睡觉翻身都喘气,除了慢一点,似乎没有太好的办法。”李建斌开玩笑的说,他们过的过着“慢四步”的生活,实在缓不过来了就只有吸氧。除了缺氧,他还出现了消瘦、肠功能紊乱等等症状。为了尽快适应高原环境,投入工作,消瘦了10多斤的李建斌开始一把把的服用缓解症状的药物。“我还算瘦得少的,有位援藏医生瘦了三十多斤呢,其实这里的风景真的很美,想要减肥的女孩子到这里来,肯定收获很大”乐观的李建斌笑呵呵的说道。

根据组织安排,李建斌现任类乌齐县医院副院长,主要管理各医技科室,协助院长做好药事组二甲创建工作,负责全院临床、医技相关培训和资料汇总。同时,还要组织全院培训,参与危重病人抢救。

较差的基础设施,落后的医疗卫生条件,导致乌齐县人民医院各临床医技科室人员普片不足,学历偏低,职称偏低,工作经验偏少。李建斌记忆最深刻的一件事就是刚到医院不久,急诊科收治了一名危重患者急需进行深静脉置管,虽然深静脉置管的难度比表浅静脉的高很多,但这种技术这在内地很多护士都会,而在这里几乎无人会操作,还好他在内地搞过介入,凭着扎实的操作技术,一针见血,穿刺的成功挽救了患者的生命。从今以后,医院的每次危重患者抢救他都会在场,短短几个月就做了4例深静脉置管。

当地的民族地区宗教信仰与一些医疗行为相冲突也让李建斌无可奈可,为了深入了解当地的当地风俗习惯和宗教习惯,他一有空就找到当地干部请教。在治疗过程中,他耐心的和藏民们多交流,多沟通,虽然语言不是很通,但是为了藏区群众健康的真心,藏民都能够清清楚楚的感受到。“每次我把报告单递给他们的时候,从他们的眼神里看到了对我的信任,当病人好转出院的时候,从他们的身体语言看到了对我的感激,尤其当和援藏伙伴儿完成了危重患者抢救,他们的家属还会念经为我们祈福,还是很让人很感动的”。藏民们淳朴善良的举动让李建斌更加坚定了自己要用心做事的决心。

 

援藏为什么,在藏干什么,出藏留什么

 

“不管是当地政府,还是受援单位,对我们援藏干部都高看三分,礼让几分,把能给的待遇,荣誉都给了我们,家里的领导更是时时刻刻关心着我们,尤其是谭晓均书记、李青副书记,韦巍副院长经常打电话关心我,问我有什么需要,还叮嘱我注意身体。如果我不做出点成绩,就对不起自己,对不起藏区,对不起组织”李建斌暗自对自己说。

为了把技术留下来,李建斌每周星期四下午都要组织科内学习。从基本的解剖开始,普放,CT分系统的用实际病例耐心的当地医生讲解,督促他们认真学习,能教会他们做的,一定要求他们自己做,不能短期教会的东西就李建斌做,然后让他们看,让他们记。通过几个月的学习,当地的医生纷纷惊喜的发现自己的报告书写更加规范了,诊断符合率也有了明显的提高,随着理论知识的系统化和临床工作经验丰富起来,在面对危机重症患者更加从容、自信,还主动要求李建斌带领他们试着开展新业务。

从今年3月份进藏到现在,李建斌组织全院讲课3次,科内讲课20于次,全院会诊3次,危重患者抢救4次,科内各种应急演练3次。

“希望通过自己一年半的工作,能够把自己的学术,思想留在这片高原大地”,李建斌期待着,“想想10年,20年后,我的学生也是老师了,他们会把我今天教他们的东西传承给他们的学生,就像那洒满高原的格桑花的种子。如果那个时候我再回来,一定能看到类乌齐最美丽的格桑花!”

感动 同情 无聊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愤怒
更多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